35 榜样的力量
35 榜样的力量
忙忙碌碌地,很快到了春节。大东亚公司给外地员工放了一个月的假,让他们回各自家乡去探亲,公司根据他们家乡的远近发放一笔路费。
那时候交通不便,很多员工老家在江淮、苏北,回趟家单程没个十天八天根本不够用。
胡澄涵给了这些回家探亲的弟兄们一个任务——招工,每招来一个铁匠、木匠、泥瓦匠奖1两银子,每招来一个壮劳力,奖50文钱。
那个年头,若不是实在过不下去,谁会背井离乡,跑到上海这么远的地方去谋生。
胡澄涵还告诉这些弟兄,但凡看到无人抚养的孤儿,也一并带来上海,公司开年后就会建一个孤儿院,抚养教育这些可怜孩子。
如果遇到因家中贫困插上草标出卖的孩童,身上若有银两,也可垫付买下。垫支的银两和孩童路上的花费,公司会照价报销,并会给予一定补贴作为奖励。
务必记清楚这些孩童的住处,也要告知其父母这些孩童的去处,以便将来相认。
一两天的工夫,公司的员工们走了大半,只剩下那些已经举家搬到上海和家在上海附近的弟兄还在坚守岗位。
因此,和去年春节相比,这个春节过得不算凄凉。
大年三十,公司为没回家探亲的弟兄们办了热热闹闹的集体年夜饭。
胡澄涵、汪鼎杰两人虽然还是思念永不能见面的亲人,但是和一群天涯沦落人聚在一起,借酒浇愁,倒也能冲淡些思乡之情。
大年初一一大清早,胡澄涵被县城里劈啪作响的炮竹吵醒后,再也睡不着,跑到洋泾帮的大院,硬是把昨晚喝了很多酒,睡得像死猪般的汪鼎杰揪了起来,要他陪着跑步去。
汪鼎杰知道胡澄涵是因为想念亲人,迷迷糊糊地爬了起来,舍命陪君子。
两人顺着吴淞江江边的道路并排往东跑,到了黄浦江边,右转上了外滩大道,沿着这条新修的道路往县城的方向跑,跑到了小东门外的码头才往回折,回到了两江交汇处才停了下来。
胡澄涵和汪鼎杰两人站在黄浦江畔,欣慰地注视着这一年半以来,在吴淞江畔,三人从无到有创下的事业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再看着黄浦江畔的烂泥滩旁,一幢幢建成和新建的洋行,两人为能够参与并见证上海崛起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慨万分。
“当时横渡黄浦江,肿么就没带个妹子呢?真心失策啊!”汪鼎杰一脸愁苦很煞风景地说。
“你小子又来了。”胡澄涵笑着捶了汪鼎杰一拳,汪鼎杰哈哈大笑着敏捷躲开,“走,到芦苇荡里坐会儿。”
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穿过芦苇来到了黄浦江边。
走着走着,忽然,胡澄涵发现不远处的烂泥里,隐隐约约有一小块灰白色的东西。
是一块白色的塑料!
没错,是穿越前三人装个人用品用的塑料桌布,两人一阵狂喜。
汪鼎杰几步就跑到跟前,小心翼翼地往外拽,嗤啦一声,塑料布受不住力,裂开了。
两人赶紧换了个法子,用手往下刨,不一会儿,果然挖出来一个紧紧层层包裹的塑料袋。
两个人激动得手忙脚乱地打开了包裹,原来正是胡澄涵的东西,因为包裹了很多层,而且扎得非常紧,所以里面的物品都还是干的。
手机、钥匙、T恤、短裤、拖鞋都在,那部预付话费赠送的廉价联想手机早就没了电,用处最大的东西,就是钥匙圈上有把指甲剪和掏耳朵勺了。
胡澄涵早就就预想到这个结果,因此也没怎么沮丧。
“怎么不是俺的呢,里面好歹还有zippo打火机和一包刚买的万宝路香烟。”汪鼎杰失望地说道
胡澄涵说:“别做梦了,就你那么胡乱地包几下,早就散了架不知道被风吹到哪里去了。”
胡澄涵还是把这些个人物品小心翼翼收拾好,就算留个纪念吧。还有那些塑料桌布和塑料包装袋,倒是可以保存好,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。
大年初二,胡澄涵和汪鼎杰一起去给陈叔和老徐家拜了年。
之后又去巴富尔、宫慕久、曹县令、杨捕头、各个商业合作伙伴等一众老朋友那里拜了年。
巴富尔先生很开心,因为他得到了1000两银子的分红,其他宫慕久、曹县令、杨捕头等人也都拿到了数量大小不等的孝敬红包。
剩下几天,胡澄涵、汪鼎杰两人仔细盘点了公司的资产,乖乖哩个东,不到一年的时间,公司靠卖马车就净赚了30万两银子,算上买家付的定金、前面打劫的本金剩余,手里的现金达到了将近50万两。
再加上公司的固定资产,总资产达到了近80万两。
公司的职工达到了1000余人,大多被发展成了洋泾帮成员。
元宵节还没到,就有回家过年的职工陆陆续续赶了回来,胡澄涵、汪鼎杰两人非常诧异,问他们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,弟兄们异口同声地说,在家里就是闲不住,还是觉得到了公司心里踏实。
这些弟兄不光是自己回来了,几乎每个人都带了三四个同乡过来。
好家伙,最多的一个带了十几个过来。
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这些人当年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出门闯荡混口饭吃,现在牛掰烘烘地衣锦还乡,本身就是很好的广告。
开始还有人将信将疑,你小子就吹吧,反正吹牛又不上税。还给洋人当差呢,没给洋鬼子吃了算你小子命大。
后来,架不住回乡的人都这么说。而且看人家这打扮,出手那大方,时不时蹦句鬼子话的德性,很多人还打算把家全都搬过去,地都不要种啦,这那像是吹牛啊,简直就是发神经。
再后来就有胆子大的动了心,愿意跟着亲朋好友过来碰碰运气。
这些人大多数是在淮河发水灾失去了家园和土地的农民,在老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,还不如出来闯一闯。看看当初那些胆大早些出来的,现在都在外头混得风生水起。
就这样,大东亚公司的员工数一下子暴增了三四倍,胡澄涵这下子又傻眼了,赶紧通知招募处,给这些人登记造册。
工匠和识字的书生们,以及商行的伙计被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。其他没有技术特长的青壮年男子则暂时被安排去修建土坯房,先给大家伙有个地方安顿下来,以后再派到各个建筑工地上当学徒和小工。
这样一来,各个分公司人手紧缺的情况都得到了缓解。
不满15岁的孩子,全部送进了学堂。学堂坐不下,那就再建。
孤儿也收留了有几十个,可以建个小规模的孤儿院了,可还是远远低于胡澄涵的预期。
这一方面是因为各地的丐帮把手里的孤儿看得很紧。
另一方面是那时的民风淳厚,一个孩子即使是父母双亡,也还有叔叔伯伯,舅爷姨妈、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收留,很少有流落街头,无人管顾。
青壮劳力、小孩、孤儿基本都安排好了,剩下的还有些女性家属怎么办?
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,胡澄涵灵光一现:将来租界内那是寸土寸金,为什么不趁现在低价便宜多圈地?这一方面可以让职工家属种些作物自己用,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司将来发展储备土地。
再以后,就可以炒地皮开发地产坐地收钱啦,哇哈哈哈。
胡澄涵想到后世脚下这个地方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块钱的房价,相当于每平方米上百两银子。
胡澄涵以米价作为参照物,与穿越前上海的米价做对比做了个折算,粗略算出来现在的一两银子大约是那时的200元人民币。
胡澄涵想到,现在脚下的每亩地只值一两左右银子,不禁激动得脑袋发晕。
胡澄涵火速成立了一个成立了一个土地开发公司,找来了方华源的老丈人老徐头来负责。
老徐头幼时上过私塾,能写会算,算是个文化人,身上又有着小地主的精明。老徐头本来就是个屯地的好手,祖上传下来的几亩,到了他这一代,已经翻了好几番。
因此,胡澄涵为土地开发公司物色人选时,第一个就想到了他。
